撰文:深潮 TechFlow
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。
除了互不接盘,还有大家关于市场热点的互不关注。
比如今天,大家都只关心 NOT 的一路狂飙和 RoarKitty 回归带动 GME 相关 Meme 飞涨,却忘了今天仍是行业内一年一度的 Consensus 大会召开的重要日子。
自 2015 年以来,由 CoinDesk 举办的 Consensus 大会 已成为全球区块链与加密货币领域最重要的年度聚会之一。彼时它一度是技术创新的风向标,更是投资和监管趋势的晴雨表。
每年的会议一般都汇聚了全球的加密行业精英,共同讨论并塑造技术和市场的未来走向。
而往往每年这个时候,都会有关于该会议中所放出的新观点或者话题的报道。
只不过今年,共识大会似乎无人共识了。
共识大会,从人声鼎沸到无人共识
办会,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业兴衰的一种显性反映。
比如 18 年正值 ICO 狂潮,共识大会人头攒动,每个人都想从发币的气息里嗅到属于自己的机会;而随后在熊市周期里,共识大会则略显平淡和沉闷,大家又开始一本正经的讨论 Build。
而今年的共识大会, 先不论市场是牛还是熊,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,会议没啥人讨论了。
翻翻各家媒体隔一分钟一条快讯的密集轰炸,你在其中甚至看不到任何一条关于共识大会的信息;显然信息推送机制就已经筛选出了「哪些信息是不重要的」。
是的,行情更重要。
彼时高屋建瓴讨论行业走向和技术的共识大会,逐渐让大家形成了「会议对市场影响不大」的共识。
你开你的,我炒我的。
这种行业交流与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割裂、权威与注意力的脱钩,都让整个加密市场更像一个彻头彻尾的 Meme 游乐场。
而据在场网友的参会观感来看,主题演讲听众门可罗雀,和 5 年前纽约共识大会的鼎盛场景不可同日而语。
如果会议本身人气 不旺,市场上还有一堆 Meme 在暴涨,那么这场牛市则更像是局部性的资金异动和 PVP,行业蛋糕没有做大、零售散户没有更多进入、谷歌趋势热度搜索仍然低位稳定…
一场结构性牛市里,萧条会不会被信息茧房给锁起来了?
如果个人参会者的观感可能是非常主观的错觉,那么坐在台上的参会嘉宾的言论可能更具参考性。
Ordinals 协议的创始人 Casey ,在 Consensus 2024 上直言不讳的公开表示,参会的项目 99.99% 都是彻头彻尾的狗屎。
这不由让人联想到经典表情包在币圈的再放送:「不要误会,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」。
很显然,与会嘉宾知道大家来是干啥的,也知道来的人的货色如何。
只不过代表风向标的共识大会也逐渐被注水,还是不免让形式大于内容的行业特色变得更加明显了。
Meme 山下,人满为患
与共识大会无人共识形成对比的,自然是 Meme 炒作的满天飞。
NOT 一骑绝尘,但实际上 NOT 本身也不是古典叙事中的「价值币」,某种程度上你仍可以把它划到更偏 Meme 的类型;而最新数据显示,NOT 24 小时的全网交易量超过 46 亿美金,仅次于 BTC 和 ETH。
而除了 NOT 外,不同的 Meme 就像是注意力冲击而成的不同大山,山下人满为患。
政治大选也好,名人发币也罢,无非是为注意力找一个炒作的由头,相关新币也会一飞冲天;而即使是老币,可能会因为 RoarKitty 一篇推文宣誓自己的回归而死灰复燃,几个小时翻一倍也屡见不鲜。
大家在不同的 Meme 山下踊跃的想上车,并都不认为自己站在了山顶上。
在这样的登山竞赛中,WangQiao 也指出了 Meme 炒作中的另一个共识:名人买了某个币,是个好事;名人发了某个币,此为凶兆。
一切的共识都跟注意力的玩法有关,谁带的货、带的什么货,什么时候买… 这一切都与技术无关。
赚钱,才是最好的共识机制
Consensus, 在区块链技术文档里,常用于描述共识协议。
什么是共识协议?
说白了,就是通过一种方法,让互不信任、利益无关的各方,能够达成一致。
而今这个技术名词,有了更通人性的一层注解:
达成一致的不一定是技术,更有可能是利益。
对今天的加密市场来说,赚钱才是最好的共识协议。哪里能赚到钱,我们就应该关注哪里。
搞技术做实事太累没性价比,今天能赚到钱那就做今天的事,这恐怕已经成为了行业者心照不宣但无法开口的共识。
曾经关于加密资产的共识,是比特金,莱特银;而后又变成了比特金,以太银,到现在甚至连以太是不是银都有一些争论和挑战者出现。
金牌之下没有固定,不同的板块和热点都在抢夺着注意力。
而达成共识往往需要付出代价,愿大家都不是付出代价的那一个,而是手握利润的那一个。